《運動產業發展條例》三讀修正通過:企業捐贈可抵稅150%,可望為產業注入更多活水

2021-12-14

(中央社)立法院會今(11)日三讀修正通過《運動產業發展條例》部分條文,未來營利事業透過教育部設立的專戶,捐贈教育部專案核准的重點運動業,申報所得稅時,得按全數捐贈金額的150%,減除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。

為引進民間資源、擴大體育投資及國際能見度,這次三讀通過增訂《運動產業發展條例》第26-2條,明定教育部為促進職業或業餘運動業及重點運動賽事的發展,得設置專戶,辦理營利事業捐贈有關事宜,用於發展職業或業餘運動及相關賽事。

為促進運動業發展,並提供營利事業的捐贈誘因,三讀後的條文明定,營利事業透過專戶對教育部認可的職業或業餘運動業的捐贈,於申報所得稅時,得在捐贈金額新台幣1000萬元額度內,按金額的150%,自捐贈企業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中減除。

然而,基於避免關係人間透過捐贈進行不當避稅行為,營利事業與受贈運動業間具有關係人身分者,在1000萬元額度內,僅能按捐贈金額的100%,自捐贈企業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中減除。

但為利於推動國家重大體育政策,若營利事業透過專戶捐贈的對象,為教育部專案核准的重點運動業,及經教育部公告的重點運動賽事主辦單位,申報所得稅時,得全數按捐贈金額的150%,減除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,不受1000萬元額度及關係人身分的限制。

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初審與朝野協商《運動產業發展條例》時,各方曾對第26-2條企業捐贈抵稅額度有不同意見,行政部門希望為150%,但朝野立委主張200%或250%不等,經多次協商無法達成共識,一度暫時擱置。

立法院副院長兼中華職棒會長蔡其昌11月時因而與多個體育團體拜會立法院朝野黨團,希望能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,盡速通過《運動產業發展條例》增訂第26-2條條文草案。

這項草案原預料在今天的立法院會需經表決,但最後朝野立委對企業捐贈運產抵稅額定為150%並無異議,全案三讀修正通過。

通過的條文也明訂,專戶所收受的捐贈額,每年累積金額以30億元為限,以避免租稅優惠措施影響國家財政收入甚鉅。為避免資源分配不均,教育部得在總額限度內,對不同運動種類及受贈對象訂定得收受捐贈金額的上限。

考量《運動產業發展條例》給予營利事業較高的租稅優惠,應受較高程度的公共監督,三讀條文規定,專戶的設置、資金收支、查核監督,職業或業餘運動業的認可、受贈資金用途、關係人範圍,重點運動業專案核准的要件及範圍等事宜,需要由教育部會同財政部定之。

三讀後的條文也明訂,針對減除營利事業所得額的施行期間,由2021年12月7日修正條文的施行之日起,對職業運動產業為10年,對業餘運動業及重點運動賽事則為5年。

三讀條文規定,為利運動產業發展,地方政府得設置運動發展基金,教育部得以專責法人辦理本條例相關業務。

為促進職業或業餘運動業發展,三讀條文規定,各級政府與公營事業得配合國家體育政策及運動產業發展綱領,出資經營運動團隊,且團隊應聘僱具有體育專業或經營管理經驗人員,並得以法人方式經營。

另外,為鼓勵民間機構參與新建、改建或營運運動設施,以提升品質,三讀條文規定,民間機構參與新建、增建、改建、修建或營運重大公共建設的運動設施,可依照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相關規定,享有租稅優惠。

朝野立委無歧見全案順利通過:讓產業有更多活水注入

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在法案三讀後的發言表示,台灣體壇喜事不斷,中華職棒有第5隊加入,台灣選手也在東京奧運奪下2金4銀6銅的史上最佳成績,讓全體民眾非常興奮。但前幾年,包括兄弟象在內,中華職棒的4支球隊有3支轉賣,令人憂心職業運動發展。

張廖萬堅說,陸續有企業願意投入運動產業,令人感動,但政府應拿出態度。今天三讀修正的《運動產業發展條例》,不僅是體育選手培育的重要一哩路,更是發展運動產業的關鍵,透過捐贈可抵稅150%,提升企業投資意願,擴大台灣運動產業發展規模。

林奕華表示,朝野各黨團對《運動產業發展條例》的修法無歧異,為了讓運動產業往好的方向發展共同努力,但修法所面臨的最大阻力卻來自保守的行政機關,使法案至今日才三讀。這次修法重點是打開民間捐贈運動產業的活水,讓企業捐贈更彈性、更有動機舉辦體育賽事,協助更多運動選手有發揮的舞台。

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指出,運動是社會文化重要一環,更是民眾生活中的重要元素,但許多學生運動員一畢業就面臨能否將運動作為職業的問題,而台灣運動產業並非沒企業願意支持,卻需苦撐。健全運動產業環境,才能讓職業運動員及相關產業無後顧之憂,而且唯有運動員成為能謀生的職業時,才可以奠基厚實的運動產業。

台灣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說,這次修法是要鼓勵企業投資運動產業或選手培育,讓產業有更多活水注入,為運動選手爭取更多保障。如果希望更多民眾參與體育活動,在這之前要做的是培育基層選手,以及讓體育選手在黃金歲月後,可以投身到社會中的運動產業,以此把餅做大,讓台灣體育環境更好、讓運動日常化。

(摘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)